规范公共服务领域双语标识 助力提升厦门国际化水平
主持人:近年市外办在规范公共服务领域双语标识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嘉宾:作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城市,厦门吸引了大量外籍人士来厦旅游、工作、生活。为助力厦门营商环境建设,提升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形象,近年来,市外办会同市区有关部门单位积极打造城市“门面招牌”,对全市域范围内公共服务领域双语标识进行规范提升,为外籍人士提供更加人性化、便利化服务,提高对外开放服务水平。
2017年,市外办协同市质监局,依托厦门市翻译协会,成立厦门市公共双语标识研译工作小组,并组建了由中国翻译协会、中国外文局、厦门市翻译协会、厦门市各高校外语院系专家学者和外籍专家组成的审译专家委员会,牵头开展《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以下简称“《译写规范》”)系列规范化参考文件编写工作。《译写规范》于2021年全部发布并正式实施。
《译写规范》主要内容分为十四部分,涵盖通则、道路交通、旅游景区、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场馆、科技教育、医疗卫生、邮政电信、餐饮住宿、司法系统、口岸设施、闽南风俗。2021年,厦门市还印发《厦门市市城范围内公共场所双语标志标识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方案》,市外办协助市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全市市域范围内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进行规范提升,共摸底排查超过15万个各类双语标志标识牌,规范提升约1.4万个。近两年,市外办还协助相关部门翻译审定了数千条我市新建重点工程和重大民生项目的英文标识。
主持人:厦门《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有何特色?
嘉宾:厦门《译写规范》是国内首个特设传统文化版块的标准化文件。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结合地方实际,突出厦门“两高两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特点,因地制宜融入个性化、地域特色内容,特设《闽南风俗》版块。该版块以附录词条形式,收录闽南戏剧、曲艺、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节日节庆、宗教信仰、建筑、民俗活动等领域常用语,覆盖面广,对闽南文化对外宣传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为突出闽南语特色、提升闽南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该版块创新性地为具有强烈闽南语特色的词条提供闽南语音译+解释性译文的译法。另外,《译写规范》旅游景区、文化娱乐、餐饮住宿等板块也涵盖了部分闽南文化词条。
主持人:《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编写主要依据是什么,翻译主要考量哪些因素?
嘉宾:《译写规范》编写主要依据国际通行做法和国家的翻译标准,也参考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经验做法,兼顾普适性和特殊性,并充分考虑名从主人、地方特色等因素。比如,在翻译闽南文俗方面,专名采用拼音拼写,通名采用英文翻译,如:“歌仔戏”译为“Gezi Opera”,如通名在原文中省略的视情况补译,如:“南音”译为“Nanyin Music”。具有闽南特色的词语,采用拼音拼写或闽南语拼音拼写+意译的方式译写。如:“博饼”译为“Bobing Game (Mooncake Dice Game)”,“度晬”译为“Too-Tse (Celebration for the First Birthday)”,“海蛎煎”译为“Hailijian/O A Tsian/Er-ah-jian(Oyster Omelett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