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语翻译与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昆明)研讨会举办
10月24日,由中国翻译协会主办,云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和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联合承办的公示语翻译与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昆明)研讨会在云南昆明举办。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院长黄玉龙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昆明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云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等机构的专家代表及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导师培训班学员共80余人参会。
黄玉龙指出,公示语作为城市语言环境的载体,是城市在主场外交中搭建跨文化沟通桥梁、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语言阵地。中国译协依托“译介工程”策划推出公示语翻译项目,遴选一批试点城市,通过打造多模态产品体系,为提升城市国际化服务水平、助力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专业支撑。此次以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昆明为试点城市之一,汇众智、集众力,进一步规范昆明公示语翻译建设,优化昆明国际语言环境,助力昆明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门户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会上,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礼宾翻译处副处长杨玉清和昆明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礼宾处处长应雯分别介绍了云南省和昆明市公示语翻译建设情况。杨玉清表示,云南省以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统揽对外工作,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将有助于云南省内国际化营商环境向好向优,擦亮云南国际名片。应雯表示,昆明市于2021年启动了公示语英文标识规范工作,着力提升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在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下,需以长效机制保障公示语翻译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昆明国际形象,书写春城对外交往新篇章。

在专题报告环节,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旅游文化多语种译介研究中心主任杨红英结合陕西省公示语翻译规范化工作,介绍了机制保障、专家把关和行业配合的公示语翻译协同体系建设经验。她表示,在公示语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注重目标语表达习惯和受众意识,既要正确理解相关标准规范,强化公示语的服务功能,又要灵活开展创造性翻译,提升公示语翻译的文化适配性,做文化的传播者和诠释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欧洲学院院长、北京市翻译协会监事长蒋璐指出,当前国内公示语翻译研究具有战略定位赋能布局、规范意识显著增强等优势,同时也存在地域覆盖不均衡、动态更新缺失等问题。建议各地在规范公示语翻译的过程中,制定分级分类规范,建立动态更新术语库,构建人机协同翻译生态,夯实产业与人才支撑。高校可通过增设公示语翻译特色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措施,培养兼具语言能力与公共服务素养的人才。城市要结合自身发展定位,有针对性地强化公共服务领域的多语服务供给,将多语公示语建设、公共服务语言能力提升纳入城市国际化发展规划,助推城市国际化进程。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云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王浩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研讨会围绕公示语翻译规范化建设这一主题,行业代表、专家和学员们从实践经验分享到理论研究领域展开了多元交流,研讨成果丰硕。下一步,国内各地应继续提升认识,建立完善与翻译协会、外语院校等机构的协同机制,合力推动公示语翻译规范化建设,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形象。
会议由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王英主持。
中国翻译协会依托“译介工程”策划推出公示语翻译项目,聚焦公示语翻译规范化建设主题,遴选一批国际化水平较高、文旅资源富集、双(多)语公示语建设基础较好的城市为首批试点城市,旨在打造包括研讨会、标准、图书、网站、视频等在内的多模态产品体系,以公示语翻译规范化助力各地建设良好国际语言环境、提升对外交流与文化传播水平,为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营造有利国际交往环境提供专业支撑。